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巨型垂直领域的诞生!你的机会在哪儿?

2015-11-05 刘涌 36氪

36氪微信号:wow36kr




叫“妇儿”还是“母婴”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个市场真的要爆发了



当全面放开二胎政策被爆炒的时候,你有没有意识到,一个巨型垂直领域可能已经诞生了——妇儿(依据个人习惯,也可以称为母婴)。


终止实施了35年的独生子女政策肯定是有原因的,比如中国生育率已降至1.18的低水平,甚至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再比如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2014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人2.12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5%。


这些因素都严重威胁到了在中国经济增长当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口红利,所以,这是个影响全局的国策。于是,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出台的时候,有人从衣食住用行娱医等各个方面的短中长期分析了它的影响;也有人很快算了一笔账,从成本、观念、生活模式的角度认为,二胎仍很难扭转低生育的颓势。


但这是个太宏观的问题,作为一个创业者应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细分增量市场 放开二胎后,短期内将新增大量新生儿。国家卫计委曾在2014年底公布过单独二胎实施后的效果,全国1100多万对单独夫妇中有106.9万对申请再育。那么全面放开之后呢?根据已经申请、家庭收入等方面的因素,广发证券做了一个测算,全面放开后将再新增105万。


总结起来,在24-39岁6500万适育家庭中,在全面二胎政策的刺激下,会有210万家庭选择生育二胎。这样一个增速,据说每年可以带了1200-1600亿的市场消费红利。


高粘性高净值 生育二胎一定是建立在足够的经济能力的基础上的,这就意味着选择生育二胎的家庭一定具有很强的经济能力。另外,生育二胎意味着家庭中妇儿类产品使用的数量和周期至少翻倍。一个有需求、有消费能力的市场,已金光闪闪的出现在眼前。


但没有选择生育二胎的家庭也许更值得重视,因为他们可能对高效便捷优质又价格低廉的互联网产品有着更强烈的需求。而选择只生育一个孩子,还可能意味着这些家庭更舍得为这个孩子花钱。


可以看到,妇儿市场是一个极具潜力和活性的市场,实体层面已经在激烈竞争。而我们在近两年看到的是,互联网的崛起是在切割、重构这个市场。


不难想象,一个近在眼前的市场就是:生孩子!它对应的直接需求就是医疗健康,这也就是为什么大量移动医疗产品出现。但要注意,新生儿所带来的消费红利恐怕很快就会到来,所以,要抓住这个风口的话,布局速度一定要快。


以下是一些已有的尝试:


备孕、孕期


所有生育都要经历这两个阶段,在这些阶段的女性可以说是最精准的群体。而且根据妈妈帮的调研数据,91.2%的妈妈在进入孕期后仍然使用手机,53.8%的妈妈会随时使用手机。而对于这个医疗需求最强烈的阶段,满足妈妈们的医疗健康需求方能占据她们的手机屏幕。


备孕和孕期的医疗健康服务,也是目前互联网医疗公司最集中的领域(以下信息来自互联网整理)▼。当然,这些区分不是绝对的,比如妈咪知道,除了备孕功能外,其实更多是强调儿科服务的功能。



从初步整理的这些创业公司看,大致有以下几个特征:


处于创业早期 基本上这类创业公司的融资大都是A轮之前,而且融资基本上发生在近两年之内,也就是单独二胎政策实施之后。也就是说,资本市场对这个领域创业公司的热情也在日渐高涨,机会仍然很大。


在线硬件结合 在妇儿这个领域的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中,不乏在线咨询平台,同时也要注意到,很多公司都是在线咨询与硬件设备相结合。也就是说,能够提供有效的数据解读,将十分重要。


不孕不育


与生育相对应的就是面临不孕不育的人群。从举例的两家公司看,好孕帮侧重备孕管理,而问问医生则是主打试管婴儿服务▼。不孕不育人群的数量,并不会因为二胎政策的变化而变化,但为什么这个人群仍然值得重视?




首先,这是个高度细分的人群,相比普通人群,这类人群经历“不育-生育-二胎”,需要更长的服务周期。第二,这类人群是面临着一个需要具体解决的问题,相比健康人群,他们对医嘱的遵从行更强,数据积累也将更加精确。


新生儿、儿童


在“妈妈”这个层面讨论完,接下来当然就是“宝宝”的层面。在生育初期,妈妈和宝宝的医疗需求是很难明确区分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逐渐具有独立的需求。而且这个需求的周期将非常长,至少到16 岁之前。




我国的儿童医疗资源紧缺,截止2013年,全国儿童医院的数量也只有92 家。而且,在社会资本大力兴建妇产科医院的时候,却几乎很少有人投资儿童专科医院。 这意味,大量的儿童医疗需求等待被满足。 比如多年热衷于儿童健康教育的崔玉涛医生,目前已经在微博上拥有将近470 万粉丝。


延伸领域


前面提到的备孕管理、母婴健康管理等,都是移动医疗直接针对的领域。与育儿相关的还有一些领域,比如健身,尤其是针对辣妈们的健身项目,比如今年7月刚刚完成天使融资的芭比辣妈。还有是与“性”健康相关的创业项目,比如美杏、湿在人为等。还有一些泛健康管理类的应用,比如大姨吗、西柚等。


针对准爸爸的创业项目还十分少见,国内目前还没有出现。这个人群是不是真的没有市场需求?比如,美国在这个领域也是以女性用户为主,但也还是有那么一些别出心裁的创业公司为爸爸们提供产品,比如 who's your daddy?这款产品同样会提供一些备孕记录、入院指南等,也会提供一些有趣段子。▼




重新思考妇儿领域的创业


移动医疗一直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商业模式的问题。那么在妇儿领域的移动医疗是不是也会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在想这个问题的时候,接触了几位来自母婴电商领域的创业者。他们的视角对移动医疗反而有些启发。


母婴电商行业的一个统计数据,2013年的行业规模是650亿,而2014年 已经达到2000亿。行业中的领先企业贝贝网、辣妈商城、宝宝树、蜜芽宝贝等,也是在这个时间段获得巨额融资。可见,这是一个非常被看好的电商领域的垂直细分领域。


另外,母婴领域的社交属性非常强,而且社交也往往能够直接带来购物行为的产生。这也就是为什么目前在母婴电商领域,出现了很多“社区+电商”的结合模式。


仔细想来,这一波母婴电商热恐怕与二胎政策的关系并不大,可能更多还是来自于近年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收入的增加。而且随之而来的还有对品牌的追求,比如创业公司美宝,就是为用户挑选出高端品牌的儿童消费品。


从这个意义上讲,母婴电商这一波热潮其实是对存量市场的开发,而对增量市场的局部,烧钱无非抢的是个市场的入口。但问题是,入口在哪儿?


从母婴电商的市场可以看到,其实存量市场已经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那么放开二胎这个政策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呢?首先,当然是每年带来了一定的新生儿增量。第二,也许更重要的是提振了资本市场对妇儿领域创业的热情和信心,这对创业者来说,可能是个更大的利好消息。


从前面的梳理可以看到,面向备孕、孕期女性人群的创业项目是最为集中的,这一点与美国的情况类似。这点很容理解,因为这个时期的需求是最迫切、最刚性的,也是医疗属性最强的。但其实,这类人群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患者。


在孕期的42周时间里,移动医疗产品主要发挥的是数据记录的功能。在这个阶段,妈妈们的购物需求也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以生育前后为界,生育前是医疗健康需求更多,生育后是购物需求更旺盛。


线下的实体医疗机构当然是医疗的归医疗,购物的归购物,但在线上是否也要这么区分?对于妈妈而言,这些需求其实是具有连续性的。且不去猜想移动医疗与母婴电商间打通或合并的问题。而如果单纯从争夺入口的角度考虑,也许这个市场的入口在备孕期就已经打开了。


问题是,目前市场上没有用户量足够大、产品足够好的妇儿类移动医疗产品。


但其实有理由期待,妇儿类移动医疗能够率先取得突破,因为这个领域的医疗资源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当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领域。像崔玉涛、龚晓明这样家喻户晓的儿科、妇科医生可以产生在民营医院,像和睦家、美中宜和、安琪儿、和美这样的民营医院可以开遍全国,就已经奠定了相当好的市场基础。


有了市场化的医生、医疗机构,有了足够活跃又处在增长期的用户群体,还有了可以明确带来收益的渠道,妇儿领域的互联网创业确实可以期待更多。


相关阅读:全面放开二胎了,你的创业思路是不是也要升级了?



推荐阅读: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观点 | 一位公知与互联网创业的对赌——许知远,及三个匿名人士




解读 | 中国最大的市场摆在那里,你却看不见




行业 | 全国有 1.7 亿工作者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互联网能为它做什么?




你在四处找融资,而投资人们正好都在这等着你。长按二维码试试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